8月31日晚20點,南京大學心理系系主任周仁來教授作為腦客中國科研第70位講者為大家?guī)碇黝}為《工作記憶訓練改善情緒調節(jié)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報告。
以下為部分節(jié)選直播內容:
大家晚上好,首先和大家介紹一下工作記憶訓練。大家可能對這個領域了解的比較多,工作記憶是從60年代,從計算機的研究發(fā)展到心理學領域。其中有不少相關方面的理論,以牛津大學的Baddeley提出的工作記憶理論為主要的代表。他把工作記憶分成了存儲和加工兩個部分,存儲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把信息存儲為視覺信息和聽覺信息,而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加工)實際上是協(xié)調于兩類信息進行存儲的。這種協(xié)調過程產生三個功能,包括抑制、刷新和轉換。盡管這幾年該理論又有一些新的進展,比如說又加了情景緩沖器,然后把視覺和聽覺信息擴展到心理學其他的感官方面的信息加工。
當基于Baddeley的理論模型,把工作記憶劃分不同成分時,實際上我們就可以運用不同的認知范式對不同的成分進行測量。所以有人猜想:“如果可以相應地進行測量,那么直接就通過相關范式來訓練的話,是不是本身也可以提高這個成分的功能?”結果表面這種猜想是正確的,用某一個認知范式反復的訓練是能夠提高工作記憶與此相關的成分水平。
工作記憶訓練實際上就是個采用計算機化的工作記憶對人的工作進行訓練,然后既可以提高該成分本身,也可以提高與之相關的其他高級人的能力的訓練過程,所以這就叫工作記憶訓練。
那么工作記憶訓練有什么效果呢?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任務本身訓練之后,它可以提高本身的績效,但是我們更看重的是和他緊密相關的其他認知能力的訓練。如果他們的關系比較緊,那么一種任務的訓練改善了另一種任務的績效我們把它稱為叫近遷移。但如果一種任務的訓練改善了和他在認知關系上相對比較遙遠的一些其他能力,我們說這就是遠遷移。所以近遷移和遠遷移實際上是一個相對區(qū)分,現(xiàn)在也有人分成近遷移比和更遠遷移等等,都是量的比較問題。
所以從這個遷移角度來講,大家就覺得要玩得更好的話,還是遷移的越遠,就說明你這個方面的訓練手段越有效。比如說我通過工作記憶訓練把它遷移像流體智力、閱讀、算術等等這些學業(yè)成績方面,那不就更好了嘛是吧?所以工作記憶訓練現(xiàn)在被很多人感興趣,更多的是在遠遷移方面表現(xiàn)出的能力,讓大家覺得非常有趣,但其實近遷移本身也是非常有用的一個遷移。
從我的角度來講,我認為相關工作大概起源于2002年,當時Toekel Klingberg在臨床和實驗神經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一篇文章,對多動癥孩子進行訓練,發(fā)現(xiàn)被試的流體智力得到提升。
2008年,同樣來自于克林伯格研究所,另一位研究者在PNS上就發(fā)了一篇文章,文章也是用工作記憶訓練提高流體智力,但它最讓人驚訝的是它提高的是成人。我們一般認為流體智力往往到成人之后就不再增長,但是它在這打破了我們的以往認知。
2009年,Toekel Klingberg又在sars發(fā)了第二篇文章。這篇文章還是用工作記憶訓練來改善流體智力,他發(fā)現(xiàn)通過工作記憶訓練改善了腦的前額葉還有頂部皮層的蒂萬多斑受體的密度。
某種意義上來講,密度的改變實際上就等于在結構上發(fā)生了變化。大家知道人類進化這么多年,結構上的變化可能需要幾百年時間才能發(fā)生,如果短時間的訓練就能發(fā)生的話,那么應該說認知增強這塊研究它的潛力是無限的。
我們在2008年開始關注工作記憶訓練方面的研究,這些年也做了不少工作。我們研究通過工作記憶訓練去提升包括兒童、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在內的各個人群的工作記憶本身以及流體智力。
觀看本期及往期精彩視頻內容及請掃描下方二維碼觀看。
掃描二維碼
觀看完整視頻
END